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党建工作 >> 五微动态 >> 正文
人文微故事(117)丨一渠清水,一份守护——向贵州省毕节市七十九岁老党员胡加珠学习
发布时间:2022-03-27       发布者:严荷君       浏览次数:

一把锄头,一弯镰刀,一双橡胶鞋,一个来回3小时。绝壁天渠上,79岁的老党员胡加珠,留下了一代人奋斗和坚守的印迹。

千百年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被高山、峡谷围困。“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河水喊口干;缸中没有三碗水,既缺吃来又少穿。”曾经,一首当地歌谣,唱出缺水的无奈。

1958年,当地群众自发组织,从数十丈高的绝壁上凿渠引水,当时年仅15岁的胡加珠便参与其中。8年后,长约13公里的镇江大渠顺利贯通,一条“生机之路”就这样凿了出来。

1984年,胡加珠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他的带动下,村民合力加固修缮大渠,潺潺的流水顺渠而下,4000亩旱地变成良田。

2004年,年逾六旬的胡加珠主动参与到巡渠中来。只要一有空,他就扛着锄头,拿起镰刀,到渠上清淤扫障,查看沟边是否有裂隙,确保大渠畅通。

年轻时,他用一锤一斧修建天渠;年迈时,他依然发挥余热,义务巡渠。望着绝壁天渠流水淙淙,老党员胡加珠嘴角上扬。

“劈山开渠是几代人的梦,而守护天渠,将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

学习了贵州省毕节市七十九岁老党员胡加珠事迹后,人文学院法学(二学位)学生党支部的党员同志们线上发表了各自的感悟和思考:

砥砺深耕,不变为民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永葆为民初心,砥砺为民恒心,是我们每一位党员需要用心用情答好的终身课题。厚植为民情怀,凝聚为民之力,肩负坚韧、自信的青春之名,做好人民群众最忠诚的“服务员”。

——张宇森

笃行致远,不坠报国之志。

现在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员干部要赓续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矢志奋进,奋力开创新时代的新辉煌。

——刘清华

舍家为国,不忘时代之约。

习近平总书记1990年所作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曾写下“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精神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作为青年党员,我们要找准人生坐标,始终将人民的需要、国家的利益作为人生的方向,在砥砺奉献中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共奋进。

——姜宇超

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伟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葛倩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电话:0791-87045413 邮编:330013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东大街8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