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读书会】第23期读书交流会会议记录
发布时间:2015-12-08       发布者:       浏览次数:

    11月26日34#501室举行,本期交流会是探讨《孟子译注》里面的《滕文公章句上下》和《离娄章句上下》,本次主讲人分别是15对外的逮世朝和朱茜,由14中文黄旭主持进行,蔡江欢老师做指导与点评。

    会议伊始,蔡欢江老师就平常讨论组里的提问说了一下意见,他提到我们要学会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要学会积极的思考,要善于理解文章和分析文章,从已有的文字出发,去解决我们的疑惑而不是只浮于表面不加思考。

    主讲逯世朝就“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提出是否要提供给百姓一个基本的物质保障,才能维护国家基本的统治秩序这样一个问题。其次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提出国家治理要各司其职的看法

    而朱茜根据孟子理论中几个看似矛盾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比如孟子在文章中提到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这是不是表明只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使人向善?这与孟子性本善的观点是不是相违背?孟子非常提倡以学校作为一种教化人民的一种工具,是不是也把“仁义”当作君主教化人民的工具?孟子文章中的“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观点是不是与“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观点矛盾?对于这些问题,蔡老师认为是经过真正的认真思考后提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精读,即根据某一句话来细细研读同时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就“仁义道德”是不是君主教化人民的工具这一问题中蔡老师提到古代统治者统治的方式有两种:暴力和思想教化。暴力易造成起义思想统治就必须依靠意识形态上的教化,而孟子的仁义思想就非常适合统治者用来教化百姓。因此孟子的理论成为教化的工具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现象。其次就“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不是与“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矛盾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刘斌认为这只是强调一种社会财富分配的均等,“恒产”是最起码的生存权利,如果连温饱都不能解决就很难在思想上去实现人“仁”。而“富”者他们只是在保证今本的生存权利后而聚敛了一定的财富之人。所以,“富”者在其他人温饱都成为困难而自己却聚敛财富(他人生存的基础)的情况下才是那种“不仁”。

    蔡老师抛砖引玉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西方的民主与这里所说的民本思想又具有什么样的差别?黄旭认为,西方的民主是一种全民的民主,而这里所说的民本则是一部分人的意志,只有少数人才能参与政治。后来,蔡老师解释道“民本”只是为了保障百姓生存基础之上的教化,但是不可以在职责上让步,他们所提倡民本只是为了不让百姓起义,保障基本生活条件,这与前面提到的“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而现在所提倡的“民主”是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所以说孟子的“民本”和现在政治意义上的“民主”是有根本区别的,我们不能混淆。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仁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其实就是生产分工的问题,但是由此推出“劳心者”成为统治阶级,“劳力者”就应该沦为被统治阶级是否符合逻辑呢?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得知,生产分工应该是平等的,各行各业只有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守其分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由此推出的“劳心者”为统治阶级是不符合逻辑的,这只是“诡辩”。因为统治与被统治是政治问题,不应该有简单的社会分工来决定。而现实的领导应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权利应该是由人民赋予的,他们所拥有的权利也应该是服务于人民的。

    会议临近结束,大家觉得看两个观点是否矛盾,要从不同的方面和时代分析,而不是仅仅从字面义去理解两个观点是否矛盾。例如古代的民本政治是建立在庶人不议政的基础上,它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国家与百姓其实是分离的。而如今的民主提倡的是人人参与政治,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国家和个人是息息相关的。

会议记录人:张丽萍、李昭辉

记录时间:2015.11.26

编辑:黄旭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电话:0791-87045413 邮编:330013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东大街808号